懂對方,不代表要失去自己,若不可能同時被滿足,學習怎樣面對自己的不舒服跟對方可能會有的失落,又不會傷害關係。
不是不期待而是放下多餘的期待,然後看見愛,讓彼此能夠繼續幸福下去。
同圓告訴我:
可能有超過10年的時間,我有個情況,就是話講一講,會突然哽咽,眼淚就冒出來了。可是明明講的話題也不是什麼悲傷的事情,但就是不知道連結到了什麼過往的感受,悲傷的情緒就莫名浮現…..。你說:我有很深沉的悲傷,情緒浮現時就讓它出來。
連結內在小孩時,我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團子,抱著自己蹲坐在一個路燈下,四周一片漆黑,背後的那盞路燈的燈光,直接打在小團子身上,今早眼淚一直掉….。
情緒是生活中、人生中的隱形殺手,學習與情緒相處則是人生重大課題之一,當一個孩子被貼上「脾氣很壞」的標籤時,代表著原生家庭中肯定有脾氣很壞的家長…,孩子從小天天耳濡目染,學到的也就是同樣的表達。
哭,似乎是單純的情緒,但情緒是層層堆疊起來的,最表面情緒是哭,哭的下面有不甘心,想要幹掉對方,再往下,真的要幹掉他嗎?跟他有深仇大恨嗎?再往下,可能是他為什麼不理解我或他為什麼這樣,讓我這麼生氣,就想要哭,再再往下………..。每個人的哭點,都是因為很多記憶累積出來的。
我們,尤其是大人,不可能只有一件事情就會想要哭,潛意識會同時連結到好多以前類似的事件。比如被罵過、被嘲笑過、或者…發生過什麼事。那個情緒已經沒有署名,不是哪件事情讓自己哭,是已經不知道那個情緒是來自那個事件,但是他是一直在那裡,而今天被勾起。情緒是一層一層的,再往下就有理性的情緒,比如羞愧感、愧疚感、後悔、惋惜,還有更深地跟自己的信念衝突。不能單純、單一論斷自己是理性或感性,我們好像一個岩石,一層一層,每年累積起來。
許多人會因某部影片而哭、會為別人的委屈和辛苦而哭。事實是,每次為別人哭都是為自己哭,我們不允許為自己哭,所以要繞一圈才為自己哭 (生氣情緒是類似的狀況) 。會委屈,很多時候是因對方跟我們的理解不一樣,理解不一樣、回應不一樣時,就覺得自己沒有被愛,事實上是被自己的期待和欲望蒙蔽了。
2025年翻轉看人生,讓我們聚焦在自己身上,覺察辨識自己的需求,接納照顧自己的需求,有能力看懂自己需求,知道透過那些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,反過來自然更容易聽懂對方的需求。懂對方,不代表要失去自己,若不可能同時被滿足,學習怎樣面對自己的不舒服跟對方可能會有的失落,又不會傷害關係。
不是不期待而是放下多餘的期待,然後看見愛,讓彼此能夠繼續幸福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