扣人心弦文章
2021-01-27 同情才能同理 林弘文

-先覺察別人的情緒,說方法才會有用 -
面對身邊人的情緒,要先跟對方的情緒在一起,讓對方覺得被懂,才能進一步去談邏輯和道理。



理與情

~了解對方的情緒、跟他的情緒在一起,成為同一國,對方才收得到你的關心~

當我們面對他人說『我會緊張』該怎麼辦?其實這沒有一定的答案,去和他討論、了解他的緊張,「是前一天還是前兩天開始緊張,是前幾秒開始緊張?上次是不是這麼緊張?之後怎麼樣……」,了解對方的情緒。發揮同理心,如果他緊張,就對緊張的心情多聊一點,聊他的情緒,真心的關心他。不要套公式,以為老師這樣說,以後碰到人家講什麼,都問一樣的內容:「你什麼時候開始緊張的,什麼時候開始氣的,氣多久了,氣的感覺是什麼,胸口會不會怎麼樣」。沒有制式的問法,就是關心他那一個情緒,不要很快問「為什麼」,他若知道為什麼就不用問你了。當一個人生氣,不能一開始就問:「你為什麼生氣」,這樣就變成理性探討,離開他的情緒,就是要跟他的情緒在一起,讓他感受到真的被重視。

如果回答「這沒什麼的」、「這有什麼好氣的」,那就不同一國了。我覺得很氣的事,你覺得不用氣,我們就是不同國,再講都沒有用。這時說:「應該怎麼樣做、怎麼做…」,怎麼教都沒用,因為已經不同國了,再教各種方法,對方都聽不進去。但如果是同一國就好講話,同一國說什麼都會聽,所以需要先變成同一國。去關心對方的情緒,才有可能變同一國,如果把他的情緒放一邊,開始講道理,很容易離原本的關心越來越遠。

我們常在分辨情與理的順序,我們都會講道理,因為都是被訓練出來的。有「理」行遍天下,是「錯」的喔,很愛講道理的人,一天到晚得罪所有人,應該是有「理」得罪天下。若你遇到的人,都只跟你講道理、講邏輯,講的可能真的很有道理,可是就是得罪你了。學習先覺察自己的情緒,才有可能覺察別人的情緒,關心對方的情緒,要多關心幾下,忍不住時才提出解決辦法。例如已經關心對方好一陣子,忍不住,才說「不然再多煉一下」、「五音多煉一下」之類的建議。不要一開始就提出辦法,像如前面的例子,如果對方一說他很緊張,便立刻回應「那就多煉哪」,這樣兩人就不同國了。

有時小孩或同事來求救,並不一定是要聽答案。當然如果是問電腦問題,這是求救,但如果說「我老闆怎麼樣……」,馬上回答「你不要跟他計較就好了」,覺得已經幫他提出一個辦法了,但並沒有先在同一國。當然不一定要附和,但可以跟他討論或確認他的情緒,這一切都與覺察有關係。

(整理自20200617新竹接待及口令培訓文)

新生命文化部   文章整理|王 愷 逐字稿|鄭彩怡 影片--錄音記錄|李露蘋 攝影|徐靜怡  錄音剪輯|鄭彩怡  影片後製|楊琍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