扣人心弦文章
2023-02-08 秩序與生命力 林弘文

-規定是來促成生命力展現-

過度的秩序會壓抑生命力,沒有秩序,生命力之間會形成干擾,不容易形成共振。



儀式似乎是規定,事實是有內在的用意,我們要學習對規定有一點調頻。平常被規定,即使規定有道理,但只要是規定,就不想遵守。「為什麼這樣規定,不規定不行嗎?」本來想照著做,知道是規定後,就對規定有抱怨。

我們來重新認識規定。秩序跟生命力間,可能會有衝突,例如,父母常對小孩說不行、不行,要這樣,不能那樣,很多的規定,這小孩就會不知道該做什麼,生命力被壓抑了,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好的。被管、被規定很多,可能會失去生命力,一輩子都聽話做事,如果沒有聽過,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辦。常常有人嘲笑死讀書的人讀書沒有用,不知道怎麼辦,就是這個原因。不會讀書,會亂想,即使一直被老師罵,還是有辦法過關,40分、50分、60分,一直向上,這就是規定跟生命力的衝突。

儘管如此,我們還是需要有規定。人與人在一起,會互相影響,少數人可以磨合,容易產生默契,可以沒有規定。三四人、四五人在一起,不一定需要先講好,相處久了還是會形成一個默契,如果人很多,要形成默契,過程中會有很多人受傷害。完全沒有規定的情況,很難想像,但規定很多,是另外一個極端,所以在這中間會有一個均衡。

對規定,先不要抱著排斥,想一下規定它背後的用意。例如「口罩已經拿到前面,我守這個規定,好像也沒有那麼難」,拿掉對規定的一些對抗。對抗規定,多半心態是「我是被規定的,是制定規定來規定我」,所以就會反抗。如果願意調整心態去想,那規定是代表我訂的,這個可能是5、6年前就已經決定了,雖然我當時不在場,他們是代表我決定的,這時我就跟決定站在一起。規定孩子時,心念要調整成:爸爸媽媽是代表一起做決定的,講到他接受。

接受規定,不是從外面去規定,而是「我們是一種代表的關係」,這樣就比較不會發生對立與對抗。不是你決定所以你要自己負責,是認為你代表我們,當然如果決定之前我在場,我們就可以一起討論。

規定並不是一成不變,適當的時間是可以有一些調整。協會,會有一定的秩序,但是我們很清楚,秩序跟生命力之間會有一個取捨。過度的秩序會壓抑生命力,都照規定,生命力就會被壓抑住,如果都沒有秩序,生命力之間會產生一些干擾,比較不容易形成共振。圓場會很注意,在生命力跟秩序之間,找到一個比較均衡的位置。

適度的規定,會讓大家清楚規定或文化背後形成的淵源或是意義,一方面有規定,但生命力又不會被壓抑住,反而知道這些規定是來促成生命力展現,這樣是最好了。我的孩子唸全人中學,學費在當年是貴的,不是我們很有錢,而是對教育比較有概念,覺得可以把錢花在教育上。收費很貴繳很多錢,學生因為生命力完全展現,會發現學校這裡破一個、那裡破一個,小孩不爽時就去破壞,男生宿舍堪比垃圾場,很困擾。因為學校剛成立,學校是在生命力跟規矩之間掙扎,剛開始盡量不要很多的規矩。校長、老師有一些理念,在這理念下,讓孩子的某一部分叛逆展現出來,再進入對話,所以到了高中,漸漸的比較有秩序,顯現它的生命力。高中畢業上大學,大多喜歡念物理系、數學系、社會系或舞蹈系,比較基礎的學科,不會想要念應用的科系,這就是秩序跟生命力間的關係。

去覺察,生命是否已經被規定壓死,壓到生命力都出不來了。生命就是在生命力跟秩序規定之間掙扎。媽媽被規定是媽媽,「我是媽媽,所以我需要怎麼樣」,這就是規定,但是媽媽又很想怎麼樣,這是生命力的所在。我們不可能放掉不管,照顧孩子、爸爸、媽媽、阿公、阿嬤……,這是生命歷程裡一直會碰到的部分。我們有身份,身份就是一種規定,長媳、長女、媽媽、姐姐…等等,只要是身分就是規定。因為我是姐姐,所以應該就要怎麼樣,生命力被這些規定壓制住了。生命力終究還是要出現,壓制住的生命需要找出口,可能就會生病。生病是為了讓生命找出口,生病不是為了打擊你,當然這是事後的觀點。生病、出問題,會問為什麼,事後可能發現,生命力被壓制住之後,總會想辦法找到它的出口,所以才會有人說,生病好像是一個禮物。特別強調這是事後的觀點,絕不是事情發生當下或是事前的觀點,這是我們要去經歷的,經歷過,事後會發現原來這是一個禮物。


(整理自20221111汐止圓場新芽啟動班 和20221114台北圓場新芽啟動班老師上課內容)

新生命文化部   錄音剪輯|楊琍雯 影片製作|古勝明 文章整理|王 愷 逐字稿|楊琍雯 錄音|王真慧 林孟瑾 攝影|陳品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