扣人心弦文章
2023-08-08 不要求別人就是不會去怪 林弘文

有因果關係但沒有責任

引言:煉到我講了人家不做,都不會動怒;煉到因果跟責任是兩回事。




我們跟人之間相處,想要怎麼互動是修煉的另一塊,標準是「修煉自己不要求別人,不會去怪別人」,不會都是你的錯,都是你害的。把向外面怪的手指頭轉回來自己,再怎麼對,都有可能是我們錯了。

如果你是對的,怪別人的目的是什麼。責怪關係密切的人,不會單純只怪他,背後隱含的目的是希望他改,不要讓我難過,不會單純只是想消氣。最開始的怪和指責,背後一定有比較積極的目的,怪久了,明知道他不會改,但就是要罵。自己沒法停止罵對方,繼續做沒有用的事,怪到後來,他生氣你也生氣,兩個人都很生氣,但事情還是會持續。

今天就要開始改變,不再怪他了,他會受不了喔。同樣的事已經被唸10年20年了,今天回去,他做同樣的事情,你突然不唸他,他馬上會發現你有問題、你怎麼了、你今天去哪裡了,覺得很奇怪。換了劇本,不再這樣演下去了。

人之間的互動,希望達到修煉自己不要求別人,卻不需要動輒得咎。老師說「不能要求別人,不是都不能開口叫人家做事。」沒有那麼絕對與誇張。你不是要求而是請求或拜託,要求是他不做你會不爽,拜託、請求,表示他可以做可以不做,既然有權力可以做、可以不做,那我們生什麼氣,事情不是他非做不可,不是他的責任。如果要求,意味著是他的責任,我們可以提出要求、請求或其他,但是人家做或不做,你不會生氣。讓互動先達到這一步,如果有辦法活到一天都不用要求,不用講任何一句話,不用叫人做什麼就能開開心心,那是福氣。先煉到「我講,人家不做,我不會動怒,不會生氣。」先做到這一點,不去怪別人。跟人互動,開始往這個方向前進。

再建立一個概念,「有因果,但沒有責任」。常常會把因果和責任放在一起,例如,你坐在我前面,擋住我看舞台視線是因,可是你並沒有責任。我們常常會說,因就是有責任,要追究責任。特別回溯生命,追「因」的目的是要知道事情怎麼發生,有沒有機會調整,不是去究責、追究那個人。之前的經驗,只要被說就覺得被責怪。有事實卻沒責怪,例如∶事實是這邊的位置比較低,不是階梯的椅子,看過去,真的擋住我。這樣的小事或許不會構成怪不怪,但在原生家庭的童年療癒,要更清楚「有因果,但沒有究責」概念。

童年療癒中,常不知不覺去怪爸媽,小時候發生一件事情,造成創傷,害了我一輩子,這時要很覺察自己的狀態,是要了解這個發生還是追究肇事的人。在外發生這些事,找肇事的人,是法律的範圍,但人的互動,特別是親情,是要了解發生,不一定要去追究責任。這兩個事情常常會扯在一起,找一個人來怪、找一個人來怨,沒有釐清因果跟追究責。「那時老師講了一句話,害我這一輩子都站不起來」,中間可能有因果關係,但是不一定有責任。老師同時可能罵了很多人,被罵過的人或許還有當總統,總統會說很感謝那小學老師,當初罵這一句話,讓我整個都醒了,因果關係跟責任關係這是兩件事情。

事情的部分還可以分辨責任,互動的關係就只要知道發生什麼,把究責的部分放掉,這樣才有資格去回溯,要不然回溯一次就多痛苦一次。

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是修煉自己不要求別人,不再怪別人,改變從我開始,就沒有對跟錯的問題。事情有對與錯的區別,但不會是錯的人一定要改,對的人不用改。這個時候誰要改,只有你跟我兩個人,改的人一定是我,我可以主動,你一定不會改,我也不想等。生命可以繼續跟他耗,如果覺得不想耗下去,就不用再等別人改變。若覺得忍不過去,為何我對,還要改,知道卻做不到,可以來煉功。

(整理自20230513新竹新芽啟動班及20230517中壢新芽啟動班)

新生命文化部   錄音剪輯|楊琍雯 影片製作|楊琍雯 文章整理|王 愷 逐字稿|楊琍雯 錄音|葉柏賢 呂淑如 攝影|楊琍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