扣人心弦文章
2020-03-06 為什麼「問為什麼」 整理|林思蘭

-臣服後的詢問是真實的面對問題-
只問為什麼,多半帶著恐懼與防衛,是沒辦法與人溝通。停一下,釐清要問的內容,為什麼就有價值了。


一般人看醫生大約會有兩種心理狀態,一種是帶著恐懼去交換自身害怕,另一個是讓自己越來越好。如果信念是讓自己越來越好,每個決定都會朝著真實的心念方向。如果帶著恐懼交換,想把恐懼拿掉,只會越來越恐懼。分辨這兩種狀態有個簡單判別,就是心中是否「臣服」,臣服每個發生、臣服每個當下。最近因為新冠狀病毒疫情,我觀察一些行為和心理狀態,分享我認為怎樣的反應才是臣服。

面對問題,立即反應是問「為什麼」,那時心理多半沒有臣服。不問為什麼,不代表不探究竟,不詢問。舉例,現在要大家站三十分鐘,聽到後馬上閃過的反應是「為什麼」?我比較有興趣,希望知道為什麼要「問為什麼」?「問為什麼」背後的語言?問「為什麼」已經變成許多人的反射或直覺應,對任何話、任何東西,只要跟自己不合,第一個反應就是為什麼,這時「為什麼」夾帶著大大負面情緒與能量。不立即問為什麼不是不根究底!但只說「為什麼」,問題沒說清楚,對方是無法回答的。問為什麼前,或許先停一下,釐清楚看到的疑問、想知道的東西、自己的擔心、害怕,不單只用一句為什麼來最為詢問的總結。

如果搞不清楚為什麼提問,是沒有人知道問為什麼的為什麼,想回答的人,關心的人,沒有辦法回答你的為什麼。為什麼,是極大的防衛,是跟人的斷隔,直覺地跟害怕、衝突、防衛連結在一起。例如,有一隻狗走過這邊,就問「為什麼」?或許可以換成說明你覺得它不能夠走的觀點,「為什麼」背後的疑問,想要知道的答案。是因為怕弄髒地板?還是單純不喜歡狗。每個為什麼背後多會連接一個情緒,這連結情緒才是需要討論的。沒有說明的「為什麼」,收到的回答不一定能對上想要、需要的點,這時很容用很多的否定去否定旁邊支持、關心自己的人。於是每一個回答,如果沒影碰到自己的恐懼,或可以被說服,就會產生更大的負面能量。我們可以問為什麼,同時請把提問為什麼背後的點說明,讓旁邊的人可以知道,問的為什麼背後接連了什麼情緒,讓關心我們的人,不會因為這樣的過程被打臉或打跑。

現在圓場團煉,在請圓場之後,加了「為地球做祝福」。弘文老師指引我們跟自己、跟這世界的關係,讓自己安心、放心,祝福是帶著安心,不是帶著恐懼的祝福。當下不害怕,就是一個威力之點,或許將來可能還是會害怕,就真實面對的接受自己的害怕。

新生命文化部   逐字稿|楊琍雯 影片-錄音記錄:許慧娟 許真珠  攝影:劉坤達  錄音剪輯:楊琍雯  影片後製:楊琍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