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做自己是不造成別人的困擾-
先接受他的情緒,然後透過討論找到大家的共識,才是真正的認同,不是強力去說服別人
不是覺得有愛心就是做自己,愛心,別人可以接受,同時旁邊的人可以認可。在一個團體中,老大覺得你愛他,但老二、老三、老四、老五、老六、老七、老八、老九都認為偏心,這不一定是有愛心,不能只說我很愛啊,不管別人認不認同。做自己是會拿捏,不是討好,是不造成別人的困擾。不造成困擾跟討好不一樣,不造成困擾是貼心,討好是恐懼。怕別人不喜歡去討好,和怕別人不喜歡去對抗,是相同的意思。討好的行為,多半會用解釋,譬如覺得你沒有做好,就要解釋很多。為什麼要解釋很多?因為在乎這個人。所以當跟他人建議,他做很多的解釋,他是在意你的,真的在意你。但通常當他開始解釋,我們就不爽,因為解釋一定跟建議不一樣。同樣當認同對方解釋,他卻又開始吧啦吧啦,我們回應多是生氣。
有沒有能力學習去看到,他的解釋其實是在討好。並沒有說所有解釋一定是對的,如果一解釋,就順著他,就不需要建議了。或許先接受他的情緒,然後透過討論找到大家的共識,才是真正的認同,而不是強力說服別人。說服就像打辯論,用軟的不行,就會來硬的,硬的不行,就一哭二鬧三上吊,再威脅,終極目的只是要堅持自己的立場,卻沒有看到別人立場。一個有能力的人,一定是可以兼顧的。我一樣在摸索這樣的能力,幾次我沒辦法拒絕孫女讓她玩手機,被我兒子唸到耳朵長繭,這時候我會想,大家都不要看手機。但父母與阿公阿嬤身分不一樣,身分不一樣做法就不一樣。阿公阿嬤千萬不能分化孩子跟父母的感情,陪孩子最久的是他的父母,一定要讓孩子選擇是爸爸媽媽。當然除非爸爸媽媽不適合帶,可能父母離異、家暴、沒有能力……,這些特例都是我們不希望發看到的。不需要往那想,我們要看到的不是未來的不安全,而是安住現在的安定;維持現在的安定,不是把未來的恐懼拉回來。如果知道聚焦在哪裡,很多的行為就會跳脫情緒,不會問:孩子為什麼先選擇媽媽、爸爸,第三才是阿公阿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