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長發揮傳統,助力創新
火車、遊覽車、船、機車,出門到達蘭嶼民宿,接近10小時。10小時的顛簸,是為讓耳中丶書中的蘭嶼從知道到看到,腦中的畫面正等待未來幾天去交疊。
居住近15年的家,圍牆旁有一條蜿蜒小徑,之前只慶幸家旁邊有很多大樹,大樹下的小徑因缺乏整理,不曾有過去了解近在咫尺綠道的念頭。最近小徑整理,註明著「景美一帶,水文化資源豐富,萬盛溪、瑠公圳、霧裡薜圳等水文掩蓋在地底,埋藏在樓房後巷,漸漸被遺忘。水路經過的地方,從觀察到的彎曲道路發現,水的紋理清晰可見,昔日萬盛溪流經的萬盛橋後巷,經過環境改善,成為休憩、學習水文化教育共學場域,形塑城市內小綠洲」。
每個人處的環境,有屬於它的根與魂傳統,這是環境存在的根基與共有的精神。若誤解傳統的精神,容易習慣變成不適合的傳承,乃至成為創新的絆腳石。習慣於我們之根深蒂固有如車軌植入大地之牢固,會因無意識的自我審查,壓制顛覆性的想法,難以發現習慣外還有其它選擇。
要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到平衡,需要對傳統的中軸清楚理解,更要自我歸零,隨方就圓跟上時代的創新方法。協會營長的在,讓協會的精神可以在每個階段有好的連結。
當初因為是逆轉營營隊唯一的健人,麗香師姊成為逆轉營一營營長,12年來,每一位營長個人特質鮮明,合在一起就圓,這個圓每一年都在擴大,不管多大,依舊是圓,不但合、而且和。為了容納更多的人,界線越來越大,對圓場的堅定、無條件相挺與祝福,是營長之間共同的信服與幸福約定。在各圓場產生桶箍與收線能量,是時間的深度、是與同圓互動的廣度產生的美麗漣漪。營長把握住機緣、創造、堅持,更多份慈悲的心。
面對變化,有著如磐石的傳統中軸基樁,有彈性的方法,必然可以與環境共好,並平順的走過每個挑戰。
#營長跟得緊,我們跟進、跟緊。
#會跟、慧根。
#守住形成習慣前的初衷,才不會讓習慣阻擋著前進的腳步。
#蘭嶼轉化班。
#為地球合心祝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