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是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,會抱怨與自責,往往暗含著期待。彼此相處時間越長,越是需要學習覺察說話方式,透過抱怨或自責提出主張,得到的反應常是申辯,直接說出需要,較容易被積極的回應。我們不習慣從「需要」的角度面對發生,所以不順心時,總會傾向別人有什麼錯。過往遇到向我抱怨他人與責備自己的朋友,我會問:「你有甚麼需要,為了滿足這需要,你希望對方做甚麼?」,或建議抱怨與自責的人,學習向對方說:「我(感到)….因為我」 。
女兒回台灣,吃了想要吃的荔枝,是去年這時間,我們預留在冷凍庫的荔枝。一年過去,不同方式、相同保存、不同結果。帶殼完整的荔枝,味道保存7-8成,省空間的去殼荔枝,解凍後糊成一坨,味道全變。在不動狀態要維持原狀,需要更大的考驗與不同的環境,希望在相同的環境維持平衡,則必須一直動。我們不可能不學習而維持原狀,有能力更新與跟上動,是向前行的要素。
第3次教練培訓,培訓的是團隊與溫度,看到自己的需要與能力、看到別人的需要與能力,看到需要會升起溫度。就如文字經過內化的溫度,會與文字能量融合,否則同樣的文字,不同溫度,訊息就不同。即使第3次培訓,即使同圓知道都不會怎麼樣,即使知道這是不同過往的安全環境,卻依舊會留在過去的恐懼與堅持完美的包裝。忘記與自己在一起、忘記與團隊在一起。
中壢圓場,7月3日因樓上消防水管破裂,圓場幾乎泡在水中。一星期了,圓場依舊在滴水中,當初裝潢的細緻,長久以為還是細緻,惹塵埃而不覺,細緻變成不通的阻礙。每天我看著誠心請圓場同圓,後面放著大大小小容器接著水,畫面雖不違和卻很不忍,維持表象的美卻忘了強化內在的通暢,內外不一必失衡。
溫度來自於共同的語言,相同的文字、相同的溫度,互相融合成大的能量。從模仿到融會貫通,到展露個人特質。模仿是最簡單的提升管道,照著大家共同的「本」去相容、去擴大,在根基下創新,即能萬變不離其中。透過對文字一次次深入,從知其然不知所以然,到知其然知所以然,文字透過的溫度融合、傳遞、發揚。
抱怨、自責、評論反映了價值觀,感受根源於我們的需要,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體會他人感受和需要,不陷入自責或批評,不但得到模仿的精華且過了自認不足的關卡,是培訓目的,同時成為「生活的主人」。
#7/10芯宸5歲生日,白天培訓,晚上日誌時間給芯宸
#煉功,自我修煉,用心,心屬火
#教練,帶領牽手,需要綿密不斷
#回圓場~流動愛
#合心祝福台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