扣人心弦文章
2021-07-17 慢.深.活日誌~20210717 王愷

有個腦神經實驗,受試者按照自己的意願,隨意的舉起手指,測試腦電波的運作。實驗最初的目的是記錄,從思考到行動所需要的時間,測試結果,從決定舉起手指,到付諸行動,前後大概需要4分之1秒。但這實驗真正讓人震撼的是意外發現,在受試者決定要舉起手指的前一秒,他們的腦電波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,就是產生我要舉起這個手指的念頭前,大腦就已經開始行動了。這實驗顛覆了腦科學界對自由意識的認知,實驗指出,大腦裡還有一個隱藏的某個東西在做決定,意識只是傳遞者,把決定傳達給身體,意識不是真正的決策者。這個隱藏的自我由三部分共同組成,分別是,長期為生存的機制集合、基因與過往經驗。其中唯一可改變是,對過往經驗認知的改變,這同時是弘文老師常說的第一反應變成適合反應的修煉。

這幾天口令組,為回圓場帶口令每天煉「氣」,調整氣的音調與能量。同圓常說聽弘文老師的音檔如臨現場,一方面弘文老師聲音能量穩定,一方面我們都是「聽」,差異不大。我第一次剪輯自己演講音檔,完全不覺這是自己的聲音,平時聽自己發出的聲音,與聽音檔發出的聲音不同。同圓聽到我說話的聲音,應該偏向我聽到的我的音檔聲音,而不是我聽到我說話的聲音。原來我聽到的,不是別人聽到的,這次口令組的同圓練習,用第三者的角度聽自己的聲音,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。

很多的學習來自生活,但生活不一定會學習,學習必須先覺得需要學習、有人可以帶著適合與正確學習。雖然不確定生氣為什麼等於發怒,但確定的是,現在的「生氣」正代表著發怒。或許是壓抑情緒會讓血壓上升,所以要把發怒時產生的氣發出。爆炸的情緒的確會讓身體遭到嚴重的破壞,每爆一次氣,心臟就會受傷一次,爆炸的氣或是更貼切形容發怒狀態。

新冠肺炎,最怕沒有氣,沒有帶氧的氣。「生氣」、「產生氣」卻是最近人人都在強化的部分,圓場透過「生氣」、「說氣」、「喊氣」、「帶氣」,讓人剛剛好「提氣」、「有氣」。「氣~10秒、20、30」,每天至少36000次的氣~~(60天累積超過200萬以上正能量的氣) ,陪伴許多人走過防疫低落的身心,這個「氣」產生了震動與愛。

氣與當下的心情、情緒有關,「不要生氣」聽起來像在教訓。讓自己不生氣首要表達憤怒,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「不再歸咎他人」,如果認為「他讓我很生氣」,就會指責別人,但我的心情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為。 有人問,看到被破壞環境,看到有人被欺負,理所當然要憤怒。帶有判斷的憤怒是思維造成的,本身帶著分辨、比較。憤怒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求,如果能藉著憤怒來提醒自己有哪些需求還沒有滿足,背後隱藏的思維方式,憤怒就有價值。

憤怒常常讓我們去懲罰別人,而不是滿足需求,就如感謝讓我們把力量放在表面,而不是改變自己。試著學習換句話:「我生氣因為我需要」取代「我生氣是因為他們」。當自己感到憤怒時,停下來「呼吸~氣~10秒….」避免指責對方,靜靜的體會自己,想想什麼想法讓我的生氣,體會自己的需求,給自己時間學習,關照、改變這個隱藏的自我。


#帶口令、帶自己

#看到隱藏的自我~第一反應到適合反應

#學習說出感謝與憤怒~關於自己的受用與感受

#回圓場~動起來

#合心祝福台灣

新生命文化部   有聲朗讀 朗讀者| 顏良儒 剪 輯| 李佩霞 攝 影| 李佩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