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不是接受,欣賞才是真正的接受
引言:在對方行為中找到與自己相應的部分,肯定對方,同時不否定自己。
愛媽媽,很害怕媽媽離開,那個害怕是敲到心中的那一點?有很多人被敲到的是覺得再度被拋棄。媽媽會有走的時候,要面對的不是媽媽去世,是看到被拋棄的感覺來自那裡?被拋棄的感覺,不會只因一個事件。當生氣一個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,往往不是氣對方,而是氣自己,重要的原因是感覺被拋棄了,這種被拋棄的感覺來自於從小到大的某一個點,不僅僅是當下的事件。
為什麼覺得自己辛勤持家,老公就一定要愛你?認定他要愛你,與他有沒有愛你,是有落差的。若終究不能做到老公認為愛他的部分,他就去找符合他預期的人。會受傷,是因為自己的預期和他的做法不一樣,有這麼深刻被拋棄的感覺,必須再往前追溯。同樣地,如果對小三這件事一直過不了關,多半是怕被拋棄,因為怕被拋棄,所以面對很愛的人,會怕他離開。害怕很愛的朋友離開,整天去纏他,他最好不要跟別人做朋友,只要跟別人好一點,因為沒有辦法欣賞,就會忌妒,重點不是他跟誰講話,是我們自己有被拋棄的感覺。
我自認,我的兒子、女兒自小沒有課業上的壓力,他們有考試,但沒有壓力。基本上我們不管他們的功課,不管起不起床、刷不刷牙、洗不洗澡、房間亂不亂。「不管」另一種說法是欣賞、欣賞、欣賞……有些人「不管」,可能是想管管不動;有些人不管,是覺得這樣了不起,如果可以從不管變成欣賞,是真正的接受。接受,先確認是不是真的接受、真的欣賞,不要一邊欣賞,一邊咒罵。回頭處理自己被拋棄的感覺,不一定能處理的原因,是自己認為的被拋棄,並不是真實的被拋棄。
身為父母,不一定需要為兒女所有的行為自責。孩子已經十八歲,成年了,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我們總認為要對對方的行為負責,覺得他們現在的不快樂都是自己以前怎麼樣。如果真的有,不用自責,改變就好 ,讓彼此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。女兒可以美好是因為有你,兒子好命是因為有你,請接受自己是個創造兒女好命的媽媽,先欣賞這一點。欣賞跟縱容不一樣,欣賞自己不是縱容兒女,你是設計師,兒女所有的行為,是自己設計出來的,設計完後,有不合用的時候,就像老舊屋子裡的舊水管,七年要更換,拉新管。房子再怎麼設計,老舊就是老舊,該換新管時就要換新管,馬達壞掉就要重新整理,這不代表以前設計的不好,不要說糟糕,我們已經在這糟糕的房子住了很多年,而且前幾年都很開心。不要因為一個點,否定前面的努力,同時不要因為一個點而不做改變,房子不合用就要更動,合用之前很開心,不能因為後面不合用,就否定了前面的開心。面對兒女同樣是如此,要先欣賞自己,不要一直自責,不要因為他們的某個行為自責,請先欣賞自己,我的孩子夠棒,先肯定好的部分,這就是反哭訴法,在他們的行為中去找到跟你相應的。
如果有人罵你笨,就承認自己笨,那個人到底跟你是有關係還是沒關係?你可以學習回應:「的確有很多人比我聰明,你就是其中一個。」既肯定他,也沒否定自己。世界上有人聰明,跟自己蠢不蠢沒有關係。他打擊我,我就打擊他,這樣不會有好的結果,不如轉個焦點,「的確很多人電腦比我好,你就是其中一個。」讓彼此雙贏!
有些同圓因為指數上升,就說:「你們的方法沒效。」通常我會這樣回答:「的確,我們的方法在你身上看起來沒有效,但是我們有好多人都很有效果。」不否定他,同時不否定自己。可以跟隨他的話做反應:「對!這是個問題。我們的方法對你不一定有效,或者是你認為現在這個方法對你沒效」。舉例,有些同圓對脊椎旋轉棒棒三十六有壓力,我會請他看文化部整理的分享,同圓做了棒棒三十六之後的每個回應,然後可以自己做決定的。沒有壓力,不要打卡,就不會做,有人告訴你不要有壓力,是告訴你,的確它是一個壓力,但要去釐清以為的壓力是因為萬一沒做沒面子,或是覺得做這件事情很麻煩。不要因為心理認為的壓力,而放棄對身體有幫助的方法,就可惜了。
我們以為醫生讓我們害怕,其實是自己讓自己害怕。對使用的藥,只看到副作用,而副作用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,主作用正在進行中,先把主作用處理完了,不要讓一個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佔據,讓已經發生的事繼續進行。(整理自20210511-13台南台中慢深活課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