扣人心弦文章
2021-10-12 限制下的自由|第一篇 王愷

-不創造害怕,允許別人害怕-
生命中一定要有人支持著你,可以接住你的情緒,可以陪伴你走過去。



生命中要有一個人,相信他不會為難你。協會做決定需要很多考量,一、不為難大家;二、不強化恐懼,又讓大家安心。政府說非必要,不要集會,如果現在停止所有的活動,這是符合政府的規定,還是讓大家更恐懼。生命中重要的是,有能力讓自己既不為難又不恐懼。

還沒有發生疫情時,我反對戴口罩,因為不確定戴口罩的人到底是怕傳染別人,還是怕被傳染。碰到新冠肺炎,不管害不害怕,通通都要戴口罩。這時,在戴口罩下讓自己不怕。以前是不戴口罩下,讓自己不怕,現在學習戴口罩下,讓自己不怕。配合政策做一些該做的事,在限制之下的自由,那個自由才讓自己無懼。

為什麼換一個情境就怕,重點不是規定,而是自己有些東西,沒有處理掉。怕與戴口罩是兩回事。現在要戴口罩下不怕,以前是不戴口罩下不怕,在限制之下要的自由是無懼, 無懼才會自由,自由不是為所欲為。很多人出去玩,是帶著恐懼出去玩,覺得自己要死了,來不及了,一定要把握當下,這個地方不去玩怎麼辦?這不是把握當下,是恐懼沒有未來,卻用「把握當下」,作精緻的逃避。「把握當下」是中性的語言,是我們的心思賦予它往正向,或往負向。不能說,不要說這句話,同樣不能一直鼓勵說這句話。不確定每個人這句話下面的東西,知道這句話下面的東西,才能確認這句話是正向或逃避的正向。

讓大家安心,不是帶著害怕。有時候一個動作下去,不能說:「怕甚麼? 沒事啦。」把所有的變成理所當然。例如,在家裡每天洗碗,如果孩子認為你應該要洗碗,就是認為你洗碗是理所當然。哪天你不洗,開始怪你,或哪天你不洗,他就去洗,這不一樣的。如果你不洗他就去洗,代表他認為你洗碗不是理所當然,既使嘴巴沒有說謝謝,都是帶著感謝。常聽到癌友說:「這件事不做,沒有人會去做。」表示碗如果自己不洗就沒人洗,這時請自己心情爽再去洗。「我不洗的話,兒子不會去洗。」可以試試,若自己不洗碗時他揀去洗,既使他平常沒說謝謝,都不是認為理所當然。很多時候是自己急著洗,不是他認為你理所當然,是自己當做理所當然。或許孩子是給我們機會,做一件犧牲的事,或許他其實很愛洗碗,但是媽媽都把碗搶去洗,他是給機會。

從第一天政府發布規定,我們不會講:「你在怕甚麼?」因為允許別人害怕,但是我們不創造害怕。協會二十年來的困擾是,怎麼做都有人罵,就像怎麼做都有人在旁邊酸你。做決定時,會有好大的擺盪,他人不一定會理解你的擺盪是什麼,同時沒有先支持你的情緒。協會癌友生命常常在要離婚、不離婚,要進協會、不進協會擺盪,家人是你怎麼決定都怪你。我們生命中一定要有人不是用威脅的方法,或者罵的方法,他可以支持著你,可以接住你的情緒,可以陪伴你走過去。(節錄自202105台南台中慢深活營隊課程)

新生命文化部   錄音剪輯|李露蘋  影片後製|李露蘋 文章整理|王 愷 逐字稿|李露蘋 錄音記錄|林俊璋  攝影|張圭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