扣人心弦文章
2023-06-06 個體完整需要心中有別人|第一篇 王愷

只要求別人,是個體化沒有完整

引言:一個點到一個點,不用碰觸內在的需要,不用碰觸內在的渴求


北歐是風景非常美的地方,但北歐卻是憂鬱症非常多的國家。很多人說在優美的地方生活,加上社會福利好,應該可以平淡輕鬆過日子。其實我們只是想去,就像常覺得到台東過日子很好,想想自己在那個好山好水又好無聊的地方,可以待幾天呢?統計過頂多兩天。出去旅行,必須不斷地走行程,一個點到一個點,不用碰觸內在的需要,不用碰觸內在的渴求,假裝就是偽健康。

這兩天帶孫子莫莫,莫莫因為生病,晚上特別喜歡跟媽媽在一起。姐姐之前因為病毒的關係要跟弟弟隔離,在我家住五天。從第一天開始尖叫,那五天,我每天做的事情,就像去北歐旅行一樣,沒辦法面對孩子內在的恐懼、擔心跟依賴,不斷用外在的東西去顯現,給她玩,不得已之下,連電視都給出來了。阿公阿嬤沒辦法很沉靜地跟孩子過日子,孩子沒辦法面對內在。那五天,從早到晚排行程,只為了去對抗她內在想媽媽的思緒,以及待在這裡的不安感。

我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,沒有辦法去面對內在不安、恐懼,旁邊又沒有一個適合的人。即使我這麼專業,卻是阿公阿嬤的身分,雖會試圖跟她慢慢的講,但她無法面對內在的恐懼,又沒辦法回家。我們的習慣是掩埋它,用外面的一切來美化。結果,每次問她,晚上要不要到阿公阿嬤家住,她有選擇時,是不願意的,選擇不要面對恐懼。他們知道什麼是害怕,什麼是不害怕,可以不害怕就不要害怕,害怕已經被埋藏太久了。

林莫莫第一次到我家住一個晚上,大家都說好勇敢喔,跟阿公阿嬤睡。有一天我跟他姑姑說∶「林莫莫好勇敢到我家睡」;她淡淡的說∶「偽獨生子嘛」。他出生時就有一個姐姐,沒當過獨生子,姐姐都還在適應獨生子的感覺被剝奪。他們兩個在一起時真的很好玩,但當不愛弟弟時,爸爸媽媽內在的恐懼就出來了,告訴他們要相親相愛,弟弟是你一輩子的弟弟,這樣的信念。

媽媽的恐懼是她內在最怕的一件事情,漸漸的就把這一塊給掩飾住。兩個人在不同的境界裡,面對這件事情,處理自己的內在。只說∶別人沒有兄弟姐妹,只有你有。就像勸獨生子說「所有的愛都給你」,這是沒有用的,因為生命不可能只有一個人。

小孩在6個月大以後,開始要個體化,必須心中有別人,成為一個完整的人,心中有別人,才會有自己。帶孫子久了,孫子去讀書,發現自己越老越沒有個性,越不敢說話,因為生命沒有別人。當沒有別人,就越恐懼失去,越討好兒子,於是生命就不斷的萎縮。

弘文老師最新愛煉六的心法「二而一」,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結合起來,每個孩子都是從二回到一。孩子在3個月之前,認為媽媽就是我,我就是媽媽,只要哭一聲喊一聲,媽媽就來了。3到6個月是個體化的開始,必須學習,媽媽不是我,我不是媽媽,我不能指揮媽媽,我現在需要依賴媽媽。個體化的過程,必須有一個概念,媽媽是媽媽,我是我,媽媽來幫助我,認清媽媽是獨立的個體。當認清別人是獨立個體時,不需要接受我們的指責、接受我們的要求,沒有必要覺得我們要怎麼樣他就要怎麼樣,這樣子的尊重,個體化才會成立。

一天到晚要求別人,是因為個體化沒有完整,覺得一切的錯都是別人的錯,別人應該來配合;但是別人為什麼要配合呢?

(整理自20230517中壢圓場新芽啟動班)

新生命文化部   錄音剪輯|楊琍雯 影片製作|王 愷 文章整理|王 愷 逐字稿|楊琍雯 錄音|蘇素珠 攝影|郭美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