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離不是離開,是懂得跟前一個角色,跟不同的角色告別
引言:怕沒辦法實現而不敢承諾,寧可不做,不讓自己有機會前進
我媽媽有一個很深的痛,被背叛,她被媽媽背叛,把她送出去,被我爸爸背叛,背叛是我們家很大的痛點。背叛,做了我不認為應該做的事情,回想一下,當不認同對方做的事,一樣是背叛。我們會找很多理由,婚姻關係、父母關係,這些理由是防衛自己那個痛而產生的理由,當覺得被背叛時,同時背叛對方。成為更好的自己,需要先學會分別、分離。分離不是離開,而是懂得跟前一個角色,跟不同的角色告別。我在癌友身上看到的,真的很辛苦。
我的手機有兒子、媳婦、弘文老師的定位,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信任。定位,它可以單方結束,就像跟line一樣,可以加朋友、可以封鎖、可以被邀請、可以片面的結束。我的醫生朋友說,他的員工,先生監視她,拿她的手機強制要定位,隨時隨地說,你怎麼離開,沒在診所,到底在哪裡、 跟誰在一起。 信任不在了,再怎麼解釋都沒用,開始用懷疑角度看這件事情,必然走向離婚。這樣的先生,他監視這麼強,背後控制慾很強,當沒辦法控制時,會用不對的方法,不是信任,而是暴力、威脅。
為什麼她先生一直要對著他,先生年輕時是老大,退休後,已經不是老大,但還要做老大,唯一能夠控制的只有太太。這麼多年,在很多癌友身上看到,太太即使用生病,等到先生退休,都沒辦法讓先生放過她,只有更重的病,先生才會放過她。所以等到先生退休時,她不知道要好,還是不要好,好,先生可以控制她,不好,先生說算了,反正快死了,放你一馬,可以順便去找別人。
決定選擇的人是誰, 沒有對與錯。憂鬱症就是這樣,過不了自己的那一點,不是過不了我們認為需要過的那一點。憂鬱症、躁鬱症、癌症,包含失智,多是沒有辦法去面對生命中的痛。
學會分別很重要,分別並不是分離,而是懂得跟某個角色作告別。最難的是,努力、用力做的那個角色,像我這樣,很大、很大的強大是為了要撐住小時候的苦痛,可是後來發現,到了這個年紀,角色都在變。
我在內壢住,那一天就是最大的學習。平時我大概4點半或5點半起床,起床後做該做的事,喝芹菜汁、果菜汁等,或做脊椎旋轉。如果在內壢,一定不會這樣做,5點半起床,6點半停止所有的事情,那時小朋友起床,脊椎旋轉沒有做。沒有一件事情非要或非不要,當下有選擇能力。癌友在工作時,永遠都以為工作第一,但又不能安於或欣賞工作,最後用生病強迫自己離開他認為的一,變成身體的另外一個一。事實上,事情可以同時並進,沒有「固定」或「隨便」。
芯辰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裙子,她說:「阿嬤太鬆了」,鬆緊帶太鬆。我們的習慣,摸一摸說「不會啊」,馬上打臉小孩,先下結論,不會啊,這是我們的口頭禪。很多對話第一句,沒有啊、不會啊,先拒絕別人。強調另外一邊時,比較多的是,你不能再挑毛病了,我已經很盡力。盡力和人家挑毛病沒有關係,盡力了,還是可以挑毛病,人家挑了毛病,不代表不盡力,這是各自的想像,可是我們就要把話話在前面。弘文老師說,很多人,因為怕沒辦法實現而不敢承諾,那樣的人非常驕傲,驕傲到,做不到時,永遠不承認失敗,寧可不做,也不讓自己有機會前進,是非常驕傲的人。一個人不願意承諾做可以做,做不到時,連自己可以做的,都一起否定,全盤皆輸。
我對芯宸說:我幫你縫兩針,他好興奮喔。媳婦說不要理他。不聽媳婦,她在教養孩子,干涉了,但這時放手,小朋友心中會打擊,很兩難。我一邊縫一邊說:「媽媽說太緊了,阿嬤知道,我知道你覺得太鬆」沒有再多說,繼續縫。每一個人在當下,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。
另外,孩子吃早餐跟你玩,是愛你,可是那時,我們看不到愛,因為被自己來不及、緊張、外來的東西影響,被生命,原本要用的第二選擇、第三選擇來支持的第一選擇,卻先放棄第一選擇。
工作是為了支持這個家,最後我們用後面的選擇,放棄第一選擇。
(整理自20230422新竹圓場新芽啟動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