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他助,再自助,再人助
引言:要有人幫你轉彎,拉你一把。
有些你認為對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。一位同圓,她先生說:「我不要你出去,我希望我醒過來,你在旁邊」,「喔! 好sweet」,這是控制,只會讓他更沒有能力,為了配合你的控制會更弱。
模糊不清。譬如,第一次煮飯,其實好擔心自己煮不好,「我今天第一次煮的這個東西有點難吃,你感覺怎麼樣? 」老公:「真的有點難吃」,你就好受傷,其實你希望被讚美。換句話說,「這是第一次煮,我知道不一定合你的口味 (不一定合他口味,不是難吃),但是我希望得到你的讚賞」,他會說:「這頓飯,很特別,我看到你背後的努力」,會看到你的努力,不會一直執著在菜上面。但是說,我覺得這個菜不好吃,你覺得很難吃,你要不要試試看,是不是真的很難吃,這叫做模糊不清。
「模糊不清」跟「心口不一」,關係會分裂。你說老師這是小事,不過一頓飯,問題是那一頓飯,他說難吃,後面還是那四個惡(恐懼),就是沒有用。
幫不了別人忙,會很受傷的。就像我們沒有辦法幫忙孩子,就很自責,孩子發生這種狀況,所以要彌補他,結果又幫他更多的忙,因為沒有新的方法,結果用的方法不對。
自助人助,對也不對,先他助,再自助,再人助。他助是當你陷在這裡時,有一個人幫你轉個彎。真的轉不過來,念佛、修煉、心靈雞湯都沒有用的,它就在這邊,要有人幫你轉個彎,轉彎以後,要自己走。剛開始新的迴路還沒有建立,很容易被習慣拉走,這時需要有一個人在旁邊提醒你,你又回到原來的迴路,再拉你一把。
貓看到你回來,如果去抓貓抓板,不是歡迎你,牠是告訴你,我在等待你,等待的很焦慮,會去抓貓抓板的貓,不是舒服的貓,是在排除焦慮。貓長期處在焦慮狀態,要度過焦慮,牠才有能量,這是一個心理狀態,不可能很高興,就癱在那邊,牠是在討愛。牠前面如果能歡迎,後面就不需要討愛,就是因為焦慮,才需要討愛。每一個討愛的背後,都有心理層次。
圓場裡頭份量越大,震動就會越大,越久一定要修煉。以前常稱國大是老賊,不是他們沒有貢獻,是他們一直以為他們有貢獻。就像我們當父母,可能只養小孩幾年,可是覺得他應該一輩子還我。常常去覺知,或許我們都不承認孩子現在已經比我們強,比我們厲害,我們還是高高在上的,覺得我們就是爸爸。
我不希望兒子跟我求助,因為表示之前沒給他足夠的能力,表示我可能還是覺得我必須透過他的求助,我才可以站穩我是爸爸,或者我是媽媽的地位。
討好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,對你是好的,討好是要達到目的,討好讓你可以過關。有時候討好是不為難自己,譬如說我不想你對我講話很大聲,我討好你,就是不為難自己。我不為難你,但是我用討好的狀態,就是我有足夠的能力,讓你覺得這件事情我是弱勢,其實是協助你。一個真的能夠幫助別人的人是不著痕跡,不會讓他覺得你在幫助他,因為你有足夠的能力 。
我不希望兒子跟我求助,希望兒子有事情時跟我討論。求助變成要用我的方法,討論是我們討論完以後,我或許有能力用他的方法,讓他過關。他會覺得這件事情是自己過關的,不會打擊孩子的信心,否則孩子永遠被壓在下面。這種東西有好多好多眉角需要討論,我們經歷過很多的過程,討好是為了不為難你,很好玩喔。我求你到最後是讓你過關,感覺上你過關,而我一點委屈都沒有,因為我最終的目的是讓你過關,已經達到我要的東西了,不會有委屈。
邀請大家來上課,已經達到我要的東西了,所以可以不住宿,可以請假,這個課程是兩天的課程,我有把握,你覺得課程是好的,就會持續來。我的把握是因為我知道我做了多少事情,但是同時尊重每個人在這過程中,他每一個落腳的位置。或許落腳在這邊,那就落腳在這邊,不用擔心他不往前走怎麼辦,這已經不是你該管的事情。就像考完試,以後會落腳在哪個學校,也不是你該管的事情,你要的是他不論考什麼試,都要很深的祝福,要很深的歡慶。不要預期一定要台大,不要預期考不上,就是很大的接受。阿公、阿嬤做不了任何事情,他(孫子)的爸爸媽媽給他的壓力就夠大了,我們要做的就是祝福。
(整理自20240119台南圓場翻轉看人生營對)